近期,充电宝安全事故的新闻频频刺痛公众神经:某电商平台售出的充电宝在用户随身携带时突然爆炸,导致衣服烧毁,皮肤轻微灼伤;紧接着,多地地铁站安检中查获多批无3C认证的劣质充电宝,拆解后发现电芯鼓包、电路保护缺失等问题;更有媒体报道,某品牌充电宝在航班托运行李中因挤压发生自燃,所幸被机组人员及时处置。这些接连发生的事件,让充电宝安全再次成为舆论焦点。6月28日,民航局正式实施新政策,规定乘坐飞机时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必须通过 3C 认证,将3C认证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这一政策旨在针对频发事故,从源头拒绝不合格产品,保障消费者出行及日常使用安全。
政策实施首周,各大机场安检口便出现大量不符合3C要求的充电宝,新旧款式堆积在一起,形成巨大的 “安全隐患库”。但这些被拦下的充电宝如何处理成为难题,简单堆放易自燃,流入二手市场则会转嫁风险给其他消费者。
若要妥善处理,深度介入的测试技术一定必不可少。专业机构可运用内阻测试仪、容量测试仪等先进设备,对“问题产品” 进行全面检测,区分出“可修复”与“必须销毁”的类别。对于电芯质量尚可、但电路保护功能缺失的充电宝,可通过专业技术改造使其达到安全标准;对于电芯严重老化、内阻超标数倍的产品,则需进行无害化销毁,避免电解液泄漏污染环境。这种 “检测先行” 的方式,既对公共安全负责,也体现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测试仪器仪表如同“排雷兵”,是系统性排查安全隐患的核心手段。
回顾事故,充电宝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电芯作为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电路设计、散热结构等细节也至关重要。仅靠政策约束无法彻底排查隐患,还需专业电子测试测量技术,确保3C认证的安全指标得以落实。若缺乏精准测试技术,3C认证可能流于形式,无法保障安全。
在充电宝生产中,电芯隐患排查是关键。电芯的内阻、容量一致性、循环寿命等参数是判断安全性的重要依据,需要专业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