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行业动态 » 正文

安培龙:高端传感器国产替代“主力军”,率先布局汽车和机器人产业


  来源: 银柿财经 时间:2024-12-23 编辑:清风
分享到:



12月12日,安培龙(301413.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介绍称,公司与广东天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在机器人用力传感器领域进行了业务合作,公司为其提供协作机器人用力矩传感器以及人形机器人用力矩传感器。


人形机器人是过去一年经济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即将到来的2025年,也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元年,整个产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力矩传感器则是机器人重要的组成部件,据介绍,人形机器人中,对柔顺控制要求高的手腕和脚踝或将使用力矩传感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起步较晚,品牌和技术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应用于高端制造业的智能传感器市场主要依赖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厂商。不过,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不断加大对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支持,以安培龙为代表的国内传感器制造商正在迎头赶上,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横空出世,或将成为国内厂商“弯道超车”的一大契机。


外企掌控智能传感器产业,国产替代正当时


当下,全球传感器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传感器产业更是在制造业快速发展升级的背景下,增长速度“一日千里”。


据传感器专家网,日前,工信部直属产业研究机构赛迪研究院发布了《“十五五”传感器产业十大趋势报告》等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传感器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971.0亿元,同比增长7.7%,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速度更加亮眼,市场规模达到3644.7亿元,同比增长14.9%,远高于全球增长率。


作为传感器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智能传感器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约492.5亿美元,占据整个市场的四分之一。中国的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同样庞大,并且增长速度更为迅猛。2023年,中国的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1435.2亿元,占整个传感器市场的近40%,且在过去三年中,其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7.9%。


尽管中国是智能传感器的重要消费市场,但在供应方面,它依然高度依赖进口。数据显示,在产能分布上,欧美地区在智能传感器领域的产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具体来看,2023年,北美地区的产能占比最高,达到43.3%,其次是欧洲,占比29.1%,日本紧随其后,占比19.7%,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的占比为6.9%,而其他国家/地区则占1%。


广发证券亦在研报中指出,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在传感器领域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产业上下游成熟,几乎垄断了“高、精、尖”智能传感器市场,中国约60%的敏感元件和传感器仍依赖进口。


在这一背景下,传感器的国产化势在必行。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亦有助于推动国产传感器的发展。日前,财政部就《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政府采购活动中既有本国产品又有非本国产品参与竞争的,对本国产品的报价给予20%的价格扣除,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这也意味着在参与政府采购中,国内厂商将具有一定优势。


车规级压力传感器龙头,有望凭机器人弯道超车


作为国产传感器的龙头企业,安培龙担负起了国产替代的重任。


公开资料显示,安培龙是一家专业从事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前身安培龙敏感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从事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元件研发、生产的厂商之一;2004年至2011年,安培龙将业务拓展至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及其后端的温度传感器领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自主掌握从陶瓷材料到NTC热敏电阻元件再到温度传感器组件的全产业链企业。


(图片来源:安培龙,仪商网配图)


掌握垂直产业链的同时,2011年以来,安培龙在传感器领域不断横向拓展,研发了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其中,压力传感器被认为是公司未来增长的强劲“引擎”,产品已涵盖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MEMS压力传感器以及玻璃微熔压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储能、航空发动机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车规级传感器是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当下,国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自主品牌汽车增长快速、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车规级传感器的配置渗透率大幅提升。


关键词:安培龙 传感器 机器人    浏览量:1637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