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剑敏
华盛昌总部
“年轻人创业前,要先把行业痛点摸透。我们这款产品是针对光伏领域直流电弧火灾事故痛点而生的。”华盛昌董事长袁剑敏轻轻转动最新款的AI智能故障电弧检测产品,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采访中,袁剑敏提到最多的三个关键词是:行业痛点、AI赋能、出海。自1991年创立以来,华盛昌凭借强大的原始设计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洞悉,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测量仪器仪表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公司连续多年稳居国内仪器仪表出口企业榜首,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标杆企业。
顺应市场,以“痛点”为靶
时间回到1997年,彼时,红外测温仪器大多由西方产品主导。华盛昌敏锐地察觉到国内技术空白,毅然踏上研发红外测温芯片的征程。“一方面,我们要打破西方的技术壁垒,实现国际化战略;另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空白,提升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袁剑敏说。
起初,华盛昌将研发重点放在工业领域测温枪上。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品质,产品很快在工业设计和精度上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发,让袁剑敏意识到,红外测温技术在医疗领域大有可为。于是,公司迅速调整战略,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将工业测温枪成功改造成额温枪,并大量投放市场。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满足了当时疫情防控的迫切需求,也让华盛昌在国产疫情防控装备领域崭露头角。
34年来,华盛昌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成功开发了涉及30多个领域的1000多种数字化检测产品,涵盖红外热像仪、空气质量检测仪、激光测距仪等众多品类。
近年来,随着光伏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直流电弧火灾事故多发,传统防护技术在复杂场景下显得力不从心。华盛昌审时度势,迅速推出AI智能电弧检测方案,包括拉弧故障检测器AFD-80、AFD-74,拉弧模拟器AFG-1000以及拉弧信号检测模组AFD-60。“我们在小的拉弧信号产生时就能预警,这是产品的最大亮点。”袁剑敏说。
“技术创新离不开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袁剑敏介绍,多年来,华盛昌与南方科技大学、广州计量院等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标准提升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华盛昌的未来发展储备技术力量。
借力AI,构建检测仪器智能生态
“未来,检测领域将因人工智能的发展变得更智能和便捷。”袁剑敏说。基于这一判断,华盛昌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并拓展多元AI产品矩阵。
近日,华盛昌全资子公司深度感测与华眸企业、华境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深圳市深境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进军人工智能眼镜市场。袁剑敏认为,AI眼镜在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公司将把AI眼镜与仪器仪表相结合,在垂直领域加入智能体检测模块,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这将是一个创新技术的应用,有望彻底改变市场格局。”袁剑敏满怀信心。
在袁剑敏的构想中,AI眼镜只是华盛昌下一代测试测量产品新生态的起点。“现有的仪器仪表仍是新生态的基石,我们未来还将拓展更多可穿戴设备,并将仪器仪表与新生态设备(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医疗器械产品)紧密链接,让产业工人能够更便捷地使用AI技术。”袁剑敏说。
华盛昌将在大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建立垂直领域AI智能体。以今年推出的AI-7760系列电能质量分析仪为例,该设备搭载DeepSeek大模型后,用户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任何技术问题,都可以通过模型提问并获得行业标准答案。此外,模型还会结合测量结果和应用场景,生成详细的测试报告,极大地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华盛昌今年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深圳深度感测技术有限公司,聚焦工业智能化升级。深度感测公司融合人工智能、高精度传感器、测试测量及物联网技术,针对智能制造、能源环保、工业自动化等核心场景,提供“AI+传感器”集成设备及全链路解决方案。通过实时数据采集、边缘计算与智能诊断,助力工业领域实现设备效能提升、生产流程闭环控制及数字化转型。